找到相关内容134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晚明〈物不迁论〉的诤辩研究─诸家的意见与空印镇澄的答辩(2)

    比量”之说,若蚊蚋啮巨石,毫无所入。”(注3) 但他为了克服此一阅读上的困难,曾前往金陵请益雪浪洪恩,也到燕山亲近玉庵,直到了解后,才著《物不迁论辩解》以反击镇澄,而费时已数年矣。(注4)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65151617.html
  • 增上信学

    比量而已,实际上对于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都有相当程度成就。向透过五蕴、十二处、六界、二十二根、四圣谛、十二支、缘起法门,可以成就增上观察忍就是法行者,法行者有什么样的成就呢?能超越三恶趣之生死,能离凡夫...

    杨郁文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73951725.html
  • 十年来中国佛教研究述略(1987—1996)

    法音,1990,5期)、 罗炤《因明概述》(《佛教与中国文化》,中华书局,1989)、郑伟宏《因明三种比量探讨》(哲学研究,1988,3期)、 宋立道《因明的认识基础》(世界宗教研究,1989,2期)...

    吕有祥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4751848.html
  • 佛光教科书:《佛法僧三宝》(1)

    有无量诸佛存在。但是凡夫不信有他方诸佛,因为没有亲眼看到。其实,事物的有无,只要有正确客观的评判标准,即可证明。例如,印度古哲学宗派判定知识的真伪,有所谓“三量”说,即:现量□、比量□、圣言量□。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0551969.html
  • 欧阳竟无思想中的三个论题

    佛法的证成须假借方便,下委到知识上去作闻熏经典的工夫,通过转求于圣言量的研究逐渐助发证量的完成。他说:“求学之方法。假圣言量为比量,多闻熏习,如理作意,以引生他日之无漏。”(《内学杂著——与章行严书...

    龚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3752050.html
  • 大相国寺法语(1)

    肯定了知是也。  2.比量:如远见烟就知道彼处有火,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,就知道里面有人。  3.圣言量:又称为圣教量,因有圣人的文教才知道的,称之圣言量。   朋友与亲戚有病苦,当我欲前往探望病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0352109.html
  •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(2)

     相分在真心中原本是心体,是空寂、不变、固定的,所以依相分而有的五识,也就比较接近于真心。譬如:五识对境时的作用,在三量(现量、比量、非量)中,只是现量;现量便是属于真心的智用。因此,人们很难分别五根...

    慧广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1752145.html
  • 法源寺志(2)

    商羯罗主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译西蜀沙门明昱疏  三支比量义钞  唐三藏法师玄奘立永明寺主延寿造西蜀沙门明昱钞  此书与因明入正理论直疏同装一册  八识规矩补注证义一本  唐三藏法师玄奘造颂明鲁山法师普泰补注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65952867.html
  • 读诗说禅坐

    苦,迷于爱情,往往有因失恋而自杀的苦。事已过去,还是攀缘计较,自找麻烦;事尚未来,却先比量分别,不肯放松。这一切,主要是由于缺乏定力的缘故。可见自心放荡失主,实是世间第一等苦人。只有努力修定,才能由...

    慧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71353539.html
  • 唯识学——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

    现在”一世;第六识则三种分别广具。  心识又有三种“量”。心识缘境作用时,第一量叫“现量”,是指于现前境上,离名言种类等所有分别,“逼附境体”,显现量知境之自相。第二叫“比量”,是指于不现在前的境上,藉...智能如实了知凡夫所执的妄法无有自性,是虚幻法。在这里不说带质境,因为凡是带质境都是不如实的。   (2)量:妙智唯是现量,因为妙智缘境,不需要比量而知,对于诸事诸理,是现证实知,正确无谬,所以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20753817.html